文字抒寫/詹莉苗
在104年6月25日,參與暑期眉溪營隊的暨大生們,至眉溪部落進行探勘與參與眉溪部落傳統領域調查工作坊。探勘的地點主要是依序眉溪部落遷移的先後順序,每到一個定點,范心怡老師及部落耆老開始訴說當時的歷史及變遷原因,希望在製作部落地圖時,能夠更體會整個遷移及製作部落地圖的真正意義。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探勘地點是舊巴蘭社(現址為「高峰」),舊巴蘭(高峰)社大多數土地都為林務地,因較無人為破壞加上視野遼闊,所以祖先留下的遺跡還依稀可見,也可以直接看到現居地-眉溪。一眼望去,當下的感動是無法言喻的,感覺徐徐的風吹進森林中,像是祖靈在訴說些甚麼,而沙沙的樹葉生像是其遷移的腳步,那麼急促卻又那麼的寧靜。心中不時顫抖,想大聲與向祂們呼喊,但這時才發現,母語能力這塊的欠缺,在身上形成的阻礙使人懊惱。至舊巴蘭部落做探勘,范欣怡老師對學生作部落遷移的歷史介紹(攝影/劉琦)
瓦立斯.貝林告訴我們眉溪的位置(攝影/劉琦)
在104年7月17日暨大眉溪暑期營隊正式開始,這次的營隊主要分為帶小朋友的暑期課輔組及專注於製作部落地圖的地圖組,因為顧及到這次參加暑期營隊的多為小朋友及小小朋友,所以原本計畫要讓他們體驗製作地圖的課程因操作上較為危險就刪減了許多,只有讓幾位大朋友參與批圖的工作,讓他們體驗及感受。因為有進度上的壓力,時常在製作部落地圖時忘了其初衷為何,只是一昧地被進度追著跑,還記得當時有人問我,你覺得製作部落地圖的意義是甚麼?但那時腦子太亂了,我也不記得我回答了些甚麼,但我確定的是,我回答的答案一定不是我滿意的答案……。
還記得104年7月25日是我們展示地圖的日子,雖然有些不足,但是大家都盡力去做了,看到部落居民在圍繞著地圖,對著地圖指指點點並回憶其過往時,心裏莫名覺得開心。為何要製作部落地圖,我覺得我們是透過這些地圖勾起耆老們的回憶,並用故事的方式告訴子子孫孫,過去祖先所留下的痕跡,及祖先所立下的事蹟,那是一個族人之間心裏的連結。有多少古地名早已被我們遺忘,時間慢慢吞蝕掉過去留下的記憶,所謂的文化是甚麼?好像都被表面化,而那些我們該留下的,卻始終沒被好好地抓緊在手心裡,反而是放著它認歲月的風吹散,漸漸模糊也遠了,等到想再去吹根究底時,也不知要從何開始。
眉溪部落的大人、小孩們圍繞著部落地圖,對著地圖指指點點並回憶其過往。(攝影/古沛文)
想起一位老師跟我說的:部落地圖不單單只是一個模型,它也不該被族人保護的好好的,應該任人把玩、瞭解,壞了再重新製作一個,再一次部落族人的重新連接。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而且這樣更具其意義。部落地圖像是一個對文化的借鏡,並不是一再的被保護,而是不斷的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