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部落青年談出來 — 姜旻宏


【記者蔡曉涵、詹莉苗眉溪報導】近幾年越來越多返鄉青年回到部落從事文化、休閒觀光及社區發展相關的事務,此次訪問的對象—姜旻宏,也是返鄉青年中,默默耕耘的其中之一。目前他主要是在自家經營的藝棧裡幫忙、協助父母規劃及整理露營區、生態池和咖啡文化館,在這當中也結合了傳統文化及生態導覽的介紹,讓更多來到眉溪這塊土地的人,發現眉溪的獨特魅力。然而對於這樣的想法、甚至是返鄉的初衷,他一切都是以「休閒」為出發點。畢業後短暫在外工作的他,對於都市生活緊湊、壓力的堆積,深覺「休閒」對現代人的重要性,因此激起他返鄉發展休閒觀光的動機。

姜旻宏表示當初選擇回來,起初其實是抱持回來休息放鬆的心態。在外工作多是聽從別人指示,工作性質也較為乏味。而返鄉休息的契機,讓他感受到生活的意義,也做回了自己。在學習經營露營區及觀光導覽的過程,也多了許多與人之間的互動,這些互動讓他聽到了各式各樣的人生故事,而喜歡攝影的他,也常常按下快門,將人的神情捕捉在相片中,記錄每一次珍貴的時光!

訪談過程中,問道他在返鄉工作時,是否有遇到些甚麼困難?姜旻宏認為,目前主要遇到的困難點是藝棧園區內、外的資源該如何整合,另外針對園區的軟體設備也有待改善,畢竟要讓更多人認識眉溪部落,就勢必要用影像記錄傳遞訊息,希望藉此吸引外界的目光達到宣傳的效果。目前的生態導覽以期能朝更大的方向前進,有朝一日能發展成一個生態教室。他期許著未來部落在休閒觀光上,可以發展的越來越好。尤其部落所在位置就是一個優勢,再來文化及生態知識的整合,都是發展休閒觀光最豐富的資源。

對於之後的人生規劃,姜旻宏已考取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的教師專業碩士班,此碩士班主要培養人才至偏鄉從事教學服務,未來他希望能回到部落,對部落無論是在教育和觀光上對部落都能有一番貢獻。

眉木傳琴 — 木箱鼓及烏克麗麗班開課囉!

         【記者蔡曉涵眉溪報導】暨南大學水沙連人社中心結合「社區行動計畫」於2016925日起至1225日,每週日的下午2點至3點,在眉溪部落暨大據點,開設為期3個月的「母語歌謠傳唱與演奏研習班」,開班當日吸引了將近20多位的小朋友參與。

                 此次活動的授課教師由暨南大學的劉家銘老師擔任,在課程規劃上,家銘老師希望建立一個互動愉快的環境並搭配活潑輕快的授課方式,培養部落孩童對音樂的興趣,同時也能藉由演奏及歌謠的傳唱,學習族語並從中認識傳統文化。在演奏樂器上以烏克麗麗和木箱鼓入門,之後也初步規劃邀請部落耆老進行族語歌謠教唱。

                 為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劉家銘老師用各式水果來代表不同合弦,讓學童在學習上因為有趣而更加主動學習;在學習木箱鼓時,也以輕鬆愉快的方式進行,熟記動作及旋律後,就進行分組實際打擊練習,而小朋友的表現非常好,大家都踴躍參與。課後訪問學童對於今天上課的心得感想,多半都是覺得很好玩,下次還要再來!



小朋友們興奮地排隊領樂器。(照片提供/劉家銘)

劉家銘老師教小朋友彈烏克麗麗(照片提供/劉家銘)

 
部落學童 左:李純伶 右:邱鈞祐,練習打擊木箱鼓。 (陸淑涵攝)


眉溪部落傳統領域暨部落地圖工作坊

         【記者蔡曉涵眉溪報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原住民族文化教育暨生計發展中心於108日在部落多功能教室舉辦《眉溪部落傳統領域暨部落地圖工作坊》。並由暨南大學原住民族專班、暨南大學水沙連人社中心、仁愛鄉東岸部落產業促進發展協會及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社區行動計畫協助實行。當天流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賽德克傳統族屋興建歷程的紀錄片撥放、還原人止關史實講座和部落地圖工作坊。參與成員除暨大師生,眉溪部落村民更是踴躍參與。

                其中,重頭戲就是原專班同學製作完成眉溪部落傳統領域的3D實體地圖,然而冰冷的模型要如何才能賦予它新的生命?這就需要透過耆老們的經驗分享來標定傳統地名。過程中也讓原住民青年,意識到這山林間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可以看見獵人的腳步是如此厚實、穩固的踏在獵徑上、看見部落遷移史從這個山頭挪移至另一座山頭、看溪水旁的蝴蝶成群飛舞、看著我們的祖先如何根生落地。這才是部落地圖所呈現的意義。
    
眉溪部落耆老王萬全先生,為部落地圖工作坊作開場簡介。(劉琦攝)

眉溪部落耆老田明德先生,講述自己在舊部落時的兒時記趣。(劉琦攝)


部落耆老共同標定、指證傳統地名。(劉琦攝)


地名故事

alang iyu:南山溪部落
Iyu是地的名字。[1]過去的Iyu是泥灘地,是眉溪與南山溪河流交會沖積而成的。現居於Alang Iyu的居民多半是從Alang Tongan遷移下來的。據老人所說,在Alang Tongan的時候,因為公墓在部落的上面,而且水源又經過公墓旁,那時有很多小孩都夭折、活不長,大家一致認為是水源出了問題,不能喝,因此當時的頭目Pidu Neyung就建議應遷到比較靠近馬路的Iyu居住[2],而漸漸形成現在的Alang Iyu。但有些人不喜歡Iyu,有人認為因為Iyu旁邊有yayung Iyu(南山溪),有溪從旁邊流過,所以不喜歡,因為怕會被水沖走,所以就往天主堂去了。[3]

alang Loyan:天主堂部落
天主堂部落的形成是從1954年天主教進入眉溪部落,由美國瑪利諾會的賈振東神父來此傳教。因著傳教工作的順利推展,賈神父開始計畫興建教堂,並由部落老人Awi Pihu主動捐出其在公路旁的一塊台地(Loyan)給神父作為興建教堂使用。因此,自1956年興建教堂開始,族人們便逐漸搬遷至此,而形成了一個小聚落;他們分別是從TonganMwananSipoParan等舊部落遷移到此。[4]而由於是教堂設立在先,故此聚落被稱為「天主堂」。


參與心得

(文/沈佳澤)老人家看到我們所製作的部落地圖時都議論紛紛著,有的人看著地圖上的山和河流像是在思索著什麼,而有的則是向我們指示著這個地方叫什麼名字、它有什麼樣的故事,當我看到這些畫面時,我第一個想法是,原來部落地圖是個能夠引起老人興趣的作品,他們開心的圍繞著部落地圖,交頭接耳著與我們分享,最後我們再一起標定傳統地名,完成了眉溪的部落地圖。過程中有位老人說:「標定完這個地圖後,那我們還要繼續做下去,繼續擴大地圖的範圍,我們的領域很廣,一直到山的另一邊,這樣才完整。」我想這應該就是老人家對於這個部落地圖的肯定吧!因為他從地圖上看到了過去到現在族人們所生活的領域。





[1] Lubi Nokan(杜林桂花)口述,節錄自簡鴻模等編著,Alang Tongan(眉溪)口述歷史與文化》,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73
[2] Rabe Takun(吳陳秋菊)口述,同上註,頁12
[3] 同註1,頁74
[4] Iyung Walis(姜仁和)口述,同上註,頁74

當月活動花絮與公告

臭豆腐達人~黃國明


    【記者張淑婷、唐淑惠眉溪報導】眉溪部落台十四線天主堂部落入口處,有一個臭豆腐小攤。主人黃國明空運上尉退休後不久,因家裡老人家年紀大,回鄉協助種茶。農閒之餘,黃國民與太太就經營這個小吃攤,貼補家用。
黃國明學生時代就在打工炸臭豆腐,幾十年手藝果然不是蓋的,金黃臭豆腐炸得酥脆,配上台式泡菜,銅板價50元,份量十足!除了臭豆腐外,還有卡拉OK、冷飲檳榔、讓部落族人或路過遊客有一個小憩的所在,黃國民也希望日後有機會能營造成更具規模的休閒園區哦!
        各位可能會問:美食報導都會有美食特寫照,你們怎麼沒有?因為一看就令人流口水,想起要拍照時,已經被小編吃光光了!


折價卷$5元 
(到「部落臭豆腐」消費,可折抵5元,檳榔除外)
兌換日期:即日期至12月31日止


【編輯團隊】以下名單依筆畫順序
指導老師:江大樹、邱韻芳、謝如珍、陳文學
賽德克語顧問:田明德  (Pidu Nokan)、依婉貝林  (Iwan Perin)、李正義  (Iyung Pawan)
總編輯:張淑婷
執行編輯:唐淑惠
刊頭設計:古珮琪
排版印刷:文慈電腦打字排版社
特約記者:劉明浩  (暨南大學通識中心講師)范心怡  (部落青年)
實習記者:沈佳澤、詹莉苗  (部落青年)、蔡曉涵  (部落青年)
發報志工:范心怡  (部落青年)、曾子郡  (Iyung Nawi 部落青年)、石祥詠  (Walis Neyung 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