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眉溪部落傳統領域暨部落地圖工作坊

         【記者蔡曉涵眉溪報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原住民族文化教育暨生計發展中心於108日在部落多功能教室舉辦《眉溪部落傳統領域暨部落地圖工作坊》。並由暨南大學原住民族專班、暨南大學水沙連人社中心、仁愛鄉東岸部落產業促進發展協會及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社區行動計畫協助實行。當天流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賽德克傳統族屋興建歷程的紀錄片撥放、還原人止關史實講座和部落地圖工作坊。參與成員除暨大師生,眉溪部落村民更是踴躍參與。

                其中,重頭戲就是原專班同學製作完成眉溪部落傳統領域的3D實體地圖,然而冰冷的模型要如何才能賦予它新的生命?這就需要透過耆老們的經驗分享來標定傳統地名。過程中也讓原住民青年,意識到這山林間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可以看見獵人的腳步是如此厚實、穩固的踏在獵徑上、看見部落遷移史從這個山頭挪移至另一座山頭、看溪水旁的蝴蝶成群飛舞、看著我們的祖先如何根生落地。這才是部落地圖所呈現的意義。
    
眉溪部落耆老王萬全先生,為部落地圖工作坊作開場簡介。(劉琦攝)

眉溪部落耆老田明德先生,講述自己在舊部落時的兒時記趣。(劉琦攝)


部落耆老共同標定、指證傳統地名。(劉琦攝)


地名故事

alang iyu:南山溪部落
Iyu是地的名字。[1]過去的Iyu是泥灘地,是眉溪與南山溪河流交會沖積而成的。現居於Alang Iyu的居民多半是從Alang Tongan遷移下來的。據老人所說,在Alang Tongan的時候,因為公墓在部落的上面,而且水源又經過公墓旁,那時有很多小孩都夭折、活不長,大家一致認為是水源出了問題,不能喝,因此當時的頭目Pidu Neyung就建議應遷到比較靠近馬路的Iyu居住[2],而漸漸形成現在的Alang Iyu。但有些人不喜歡Iyu,有人認為因為Iyu旁邊有yayung Iyu(南山溪),有溪從旁邊流過,所以不喜歡,因為怕會被水沖走,所以就往天主堂去了。[3]

alang Loyan:天主堂部落
天主堂部落的形成是從1954年天主教進入眉溪部落,由美國瑪利諾會的賈振東神父來此傳教。因著傳教工作的順利推展,賈神父開始計畫興建教堂,並由部落老人Awi Pihu主動捐出其在公路旁的一塊台地(Loyan)給神父作為興建教堂使用。因此,自1956年興建教堂開始,族人們便逐漸搬遷至此,而形成了一個小聚落;他們分別是從TonganMwananSipoParan等舊部落遷移到此。[4]而由於是教堂設立在先,故此聚落被稱為「天主堂」。


參與心得

(文/沈佳澤)老人家看到我們所製作的部落地圖時都議論紛紛著,有的人看著地圖上的山和河流像是在思索著什麼,而有的則是向我們指示著這個地方叫什麼名字、它有什麼樣的故事,當我看到這些畫面時,我第一個想法是,原來部落地圖是個能夠引起老人興趣的作品,他們開心的圍繞著部落地圖,交頭接耳著與我們分享,最後我們再一起標定傳統地名,完成了眉溪的部落地圖。過程中有位老人說:「標定完這個地圖後,那我們還要繼續做下去,繼續擴大地圖的範圍,我們的領域很廣,一直到山的另一邊,這樣才完整。」我想這應該就是老人家對於這個部落地圖的肯定吧!因為他從地圖上看到了過去到現在族人們所生活的領域。





[1] Lubi Nokan(杜林桂花)口述,節錄自簡鴻模等編著,Alang Tongan(眉溪)口述歷史與文化》,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73
[2] Rabe Takun(吳陳秋菊)口述,同上註,頁12
[3] 同註1,頁74
[4] Iyung Walis(姜仁和)口述,同上註,頁7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