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悠瑪」(Piuma)部落,即是平和社區,是位於屏東沿山公路旁的排灣
族部落,也是泰武鄉人口數最少的部落,僅六百多人。近年來他們積極連結各
公私部門,以「關懷、照顧」為初衷推動各項福利。2007年啟動社區關懷據點
方案,不同於一般「老人=弱勢」的思維,平和部落以「互助」和「傳承」的
傳統精神,開展出新的部落照顧模式。
眉溪報導團隊與比悠瑪老人照顧工作團隊開心合影(劉家銘攝)
|
.文化共享空間
進入平和部落內,左手邊即可看見一棟石板屋,這棟屬於「部落」的石板屋
,是透過全體居民的部落會議及會內的理監事會議,讓大家充分表達對此石板屋
的期待。工作過程由耆老們大都做規劃及說明,接著發動多次部落青年義務性搬
運重量較重的樑木,發動全部落的上樑儀式,讓年輕人接手,讓更多的人可以為
部落的公共建設盡心力,完工後的共享空間,已成為部落休閒漫步的好地方。
平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年秀玲在石板內講述
部落托育照顧的歷程。(劉家銘 攝)
|
眉溪部落白秀萍也以媽媽和曾任村辦幹事的身份
回饋自己的參訪心得。(劉家銘 攝)
|
邱韻芳:比悠瑪部落的這棟石板屋共享空間已經十年了 ,因為一直很好地被使
用,越來越美,越來越有味道,是我心目中的典範 ,每次來訪都很感
動。
家銘:比悠瑪部落則是當年求學時參訪過一次,社區硬體上變化不大。總幹事依
樣熱情接待我們,早上聊聊他們社區營造的過程,部落意象的瞭望台、石
版屋等等到貼近部落居民組成的老人照顧與小孩托育,甚至是往後凝聚青
少年的青年會,都是很棒的目標。
在建造石板屋的過程中,究竟是要維持傳統,還是要提高使用率的建
造方式,引起很多爭論,最後決定讓這樣的空間好好被利用,改造了門和
窗戶的大小及數量,甚至還有加裝冷氣,十年過去了,這樣的空間依舊美
好。
.接待家庭
接待家庭是比悠瑪部落從民國99年就開始,維持至今的部落分享互助模式,目前約有十餘戶家庭,約可容納四十多位旅客。比悠瑪部落因為青壯年人都到外地求學、工作,使得部分家庭有多的空房間,同時也因為部落向心力很強,社區發展協會一推出接待家庭制度,就獲得許多居民的響應。
子郡:我們住在一個在部落開義大利餐廳的廚師家,她的名字叫若于,已經在部落開3年了,她跟我們分享了在部落開店的經歷,因為本身餐廳屬於高消費,所以非常不容易,也聽了她不少開店的遇到的故事。
雯雯: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們的接待家庭,一進門有如小型的圖書館,大大小小的藏書不說,連幼兒童書也有,簡直是愛書人的天堂!
淑惠:這次我帶著媽媽和兩個女兒同遊,接待家庭的I- NA(排灣族語對女性長
輩的尊稱),因為我們的到來,特別買了巧拼地板,實在是很窩心。晚上睡前,七歲的小小主人兆恩還唸故事書給兩個女兒聽呢!
接待家庭的小小主人(左) 陪小客人一起
讀故事書(唐淑惠 攝)
|
.部落照顧
比悠瑪部落結合幼童托育與老人照顧,且有部落工作者做為橋樑,健全了部
落整體性的互助系統,中生代的家長,特別是婦女便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出外就業
,自然對家庭經濟有所助益。在比悠瑪部落的經驗中,老人不是被服務、被照顧
的弱勢,而是部落傳統精神與智慧的傳遞者。他們透過照顧工作,看見了部落的
希望。
全台只有五所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比悠瑪即是其中之一。它是在公私立幼兒園、非營利幼兒園
之外的選擇,大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經費從政府單位補助,當地社區協力百分之三十至四十,使
得社區裡需要協助的家長可以以很少的費用,獲得幼兒托育照顧的服務。(劉家銘攝)
|
子郡:我參觀了社區的文化健康站,真的非常佩服總幹事的決心,可以堅持這麼
多年,這也是我們社區該要學習的地方,希望下次有機會還能再來。
雯雯:隔天早晨理事長為我們講解部落發展至今的歷程與艱辛,並帶我們實地觀
摩托兒所的運作,最後與部落老人一同用餐,覺得他們花了很多時間與精
神在老人與小孩身上,這真的讓人非常感動。
祥詠:隔天一早來到「比悠瑪共享空間」,總幹事分享了回部落近十多年的心得
,從青年步入中壯年未來也會隨著時間進入老年人口,並在這裡看見了「
老幼共學」的潛力,以及青、中壯年的居民因不會母語而成為「失語者」
的窘境,很多狀況也跟其他原鄉部落相同。
想到自己的部落也是個正在進行式的例子,希望這次旅程看見的問題
能有解決的方針,哪怕自己也因時間推移而成為老年人口,但望向跟著我
們同行的孩子,似乎看見一道希望的曙光。
家銘:接著參觀部落托育和老人日托照顧,比悠瑪部落巧妙的結合這兩個不同面
向的照顧,讓老人家當作小朋友的老師,學習部落的事物;小朋友激勵老
人家講述過去的歷史,營造出屬於老人家的舞台,這樣相輔相成,創造出
了新的價值,並且才有機會延續部落的文化。
任何社區要共同做一件事,需要大家同心協
力,即便很多人一起努力,也會遇到反對或是其
他不同的聲音,堅持自己做有建設性的事情,對
於大家的共同利益最大化,才有機會持續下去。
本報曾報導過比悠瑪部落,請見:
http://kntongan.blogspot.tw/2016/04/blogpost.
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