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托顧模式 牽起族人長輩情誼 讓長照成為家
【特約記者張智凱清流報導】「這是我的親戚餒!」賽德克族奶奶Awe用
力拍打旁邊賽德克族阿公Lui肩膀,並大聲地笑著,Lui則說「她算是我的長輩
,我的媽媽跟她一起被照顧長大的。」
雖然同樣都居住在南投縣仁愛鄉,但清流部落和南豐部落相隔1小時路程
,族人們年輕時可能熟識、接觸,但卻因年老、距離遙遠而分隔兩地。為了讓
族人團聚,南豐家托在16日(五)帶著長輩們到清流部落共度傳統午餐。在
記憶中的傳統食物氣味陪襯下,以最舒適自在的姿態一起回想往日情懷,宛如
一場盛大的家庭聚會,也更凸顯家庭托顧服務將是最適合部落的長照型態。
當家托所成為「家」,再遙遠的就醫路都會幫你做
今年70歲的賽德克族人Lui(漢名古金治),住在南投縣仁愛鄉中原部落
。因為曾經中風,白日無法自己採買食材、煮食,而住所離最近的埔里基督教
醫院有40分鐘以上路程;為了滿足餐食需求,還有基本血壓測量、醫療照護
,Lui接受仁愛鄉清流家托照顧服務,由家托員設法為Lui安排定期回診。
家托所之所以無論多難都願意幫助Lui的原因,正是因為家托所提供的不只是
「長照服務」,而是關係更緊密、幾乎是「家庭」的關係。對於Lui與其他接
受家托服務的長輩而言,家庭托顧服務不僅只提供其生活所需的必要照顧,更
發揮一定程度的「家庭」功能。
清流家托服務員李玉琴認為,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間的關係遠比想像中緊密,她
表示:「家托不只是照顧的工作,是生活過程的一部分,如同家人。我們心繫
彼此,文化語言相通,而且共同經歷彼此生命的高低起伏,在情感緊密的環境
中互相參與每個人的生命腳步。」。李玉琴對於天主教信仰的熱情,彰顯在其
照顧長輩的情境之中。而這樣帶著熱情在部落中執行照顧服務的情形,同樣在
南豐、清流這兩個南投縣原鄉家托出現。
眉溪和清流部落都是一家親,兩邊的家托站歡喜聚(張智凱 攝)
|
清流家托員李玉琴(左)有著爽朗
與豁達的個性。(張智凱攝)
|
一場傳統饗宴,牽起跨越山頭的懷想情誼
在先前一次跨家托交流活動中,南豐家托奶奶Awe(漢名王蔡桂妹)驚喜
地指著原先並不熟識的Lui開心宣告:「我多了一個親戚了!」。南豐與清流
兩部落同為賽德克族部落,但因兩部落距離遙遠,長者因缺乏行動能力,已經
數十年沒有機會互相拜訪。久別重逢的當下,Lui和Awe珍惜地談及Lui的母親
幼年時與Awe共同相處的記憶。而16日的見面,讓Lui和其他長輩以習慣的共
食模式進行,現場交流傳統食物,如樹豆湯、醃肉、烤肉、野菜、在地鍋飯,
都是長者早年相互換工時經常吃的食物。現場除了準備傳統食物,重現長輩的
早年換工時圍聚共食的情境以外,家托員更貼心準備時下最夯的蜂蜜檸檬水,
長輩喝了覺得很新鮮。
這次聚會準備了許多傳統食物,
讓長輩重溫以前團聚共食的時光。
(張智凱攝)
|
長照2.0到原鄉,最適合的型態是家庭托顧
家庭托顧就是「長輩保母」的概念,平日裡家屬將長者或失能者送到家庭
托顧員住所進行托顧,每一托顧不得超過4人,每日收托時間以10小時為原則
。愚人之友家托輔導團社工張智凱表示,家庭托顧是非常適合原住民族的長照
2.0模式,因為家庭托顧是由部落在地居民提供照顧服務,長輩毋須經歷服務
場域跟自己既有文化與生活習慣的斷裂,接續部落既有的人際網絡,讓長輩真
正從長照服務中得到「家」的感覺。
清流家托服務員李玉琴直言,「很多人想要被我們照顧,我們也很想幫忙
,但是只回說:『不好意思餒…我們也很想幫忙,可是我們人數已經滿了,政
府不讓我們再收人進來,我們也沒辦法…。』」。她認為,現行家托體制限定
家托只能同時服務4位個案,即便家托的場地寬敞、人力充足,也不能讓更多
長者進來接受服務,只能讓有需要的部落長者失望而回。
同時,相較長照2.0常見的人力不足、代碼核銷問題,原鄉家庭托顧其實
最缺「托顧場所」。
南豐家托負責人陳福枝說:「房東不一定會一直把房子租給我們,我們真
的很想在自己的家裡面做家托。」欲提升部落長者接受家托照顧的人數,除適
度放寬原鄉家托服務人數外,籌設新的部落家托則是另一項可行方案,然而南
投縣原鄉家托的籌設相當艱困,原因在於要在部落中覓得土地建物皆符合政策
規定條件的閒置房舍非常困難。即便南豐家托幸運的承租到符合政策規定的房
舍,卻也經常需要面臨房東不予續租,家托服務可能被迫中止的沉重壓力。
南豐家托站陳福枝(中間站立者)
將人生一半的時間都貢獻在照護
服務。(張智凱攝)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