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族語專欄】 quyux(雨)

【例句】Teyan ba quyux skeeman haasi lux ini pqemi seediq
昨晚下那麼大的雨,直讓人難以入睡。
【例句】Meeyah dungan sa quyux paru ga. 
可能又會下大雨。

【說明】部落時期的賽德克族,若遇久旱不雨就會舉行祈雨祭(lmawa quyux),由部落的祈雨主祭者帶領祈雨祭團,在部落附近的溪流舉行;主要是祈求農作物不因乾旱而枯萎,導致族人缺糧而危及族群命脈




繪圖/彭全浩


繪圖/呂瑞凱

繪圖/許樂

繪圖/潘瑢

許淑美(Iwan Nawi) — 兒時記憶

許淑美(Iwan  Nawi)

記起童年回憶跟身為原住民的驕傲,小米是我顏色最豐富的繪筆。
童年,小米伴隨著玩伴的笑聲與情誼,
每當小米收成的季節,搗好的小米烤成黏呼呼的小米麻糬

在玩伴與''依灣''的手中搶成長長的一條線,
和從外婆田裡偷來的地瓜一起下肚,吞下了口口滿足的童年。

求學,是媽媽辛苦的汗水灌溉了小米田的收成,
遵循著祖先對自然萬物的敬畏之心,以小米換來的學費與日常所需,
''依灣''每天都能夠無憂無慮上學,就像每一位賽德克的公主一樣,在媽媽的手心中呵護栽培。

長大,小米是記憶中隨風搖曳的風鈴,風中捎來的除了親情回憶,還有身為原住民永遠的驕傲!
慶典祭祖的儀式中,在小米的祝福下,原住民族強韌的民族性以及得天獨厚的純真個性,
一代又一代的在山谷裡奏出美麗的生命之歌。

曾經幾時,牽繫著一輩子情感的小米,
逐漸從山裡、從''依灣''的眼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畝又一畝的高山蔬果及高山茶....

但是在''依灣''心裡面,那隨風搖曳的小米田、充滿濃濃親情與友情
的童年以及原住民族亙古不變的驕傲,卻從未消失!

如今,在這群山環繞的是''依灣''童年的回憶,
''依灣''要與親愛的朋友們一起分享小米以及濃濃的回憶,

伴隨著淙淙水聲以及清脆鳥鳴,讓賽德克公主的故事引領我們一起進入時光隧道之中,

再一次回到滿是小米香氣的回憶裡……眉溪部落
                                                                                                       
我所保存的~都是我美麗的記憶....
我要一代傳一代地保存下去...............
傳述祖先留下   每一個故事
讓我的下一代   永遠記住   過去的回憶

「眉溪部落報、環境清潔及部落參與」調查成果出爐!

     【記者陳文學報導】今年五月,暨大「地方公共事務調查」課程以眉溪部落為場域,同學們沿著部落報的發報路線,一方面協助發放第七期部落報;一方面對部落居民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主要探詢居民對部落報、環境清潔及部落參與的看法,期待能提供具體數據,供後續村辦公處或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相關事務參考。

本次調查,同學們分成五組(南山溪兩組、天主堂一組、台14線沿線兩組)進行調查,調查日期為五月二十五日與五月二十八日白天。同學們以家戶為單位,總計發放110戶的部落報,總計回收45份問卷。問卷回收後,扣除2份無效問卷,共獲得43份有效問卷。

調查結果顯示,有關部落報方面,受訪者有七成以上每月都會閱讀部落報,對於部落報的版面安排與文字大小都有相當肯定。另外,有八成以上同意部落報有助於居民更了解部落的大小事,並有四成多的受訪者願意參與部落報的撰寫或編輯工作。對於部落四個版面偏好,受訪者最喜歡的版面排序分別為第四版的部落新鮮事、第三版的故事與人物、第一版的焦點新聞、第二版的公共議題。另外,有近四成的受訪者願意自費訂閱部落報,願意訂閱一年12期的願付價格為263元。

在部落環境清潔方面,有五成左右的受訪者同意時常在部落看到狗屎、菸蒂與酒瓶,但也有三成的受訪者不同意。另外,八成以上的受訪者表示家中有做垃圾分類的工作。當詢問受訪者是否願意參與部落每月一次的街道清掃,有八成的受訪者表示同意。對於部落的髒亂地點,受訪者認為活動中心旁、街道與水溝最需要優先改善。受訪者建議村辦公處應加強宣導垃圾不落地,並請居民丟垃圾時盡量配合清潔隊收垃圾的時間,並且可以將每月清掃一次街道增加為每月清掃兩次。

有關居民參與部落活動的看法方面,有六成的受訪者會時常關心部落的大小事,另有五成左右的受訪者願意參與部落活動並提供協助。此外,更有近八成的受訪者表示縱使沒有禮物,也願意參與部落的活動,而年齡層愈高的受訪者同意程度也愈高。

本次調查結束後,五月三十日於南豐多功能教室舉辦調查成果分享會,並希望此次調查結果能提供給村辦公處及社區發展協會,對部落有所助益。



參與問卷調查的暨大同學們(陳文學攝)

部落青年談出來──賴懷恩

  【記者金雯雯眉溪報導】賴懷恩,今年28歲。一位出生在新竹縣尖石鄉的泰雅族人,母親為南投縣仁愛鄉的賽德克族,幼稚園時便舉家遷移到南投。 今年度因文化部「推展公民審議與參與式預算」部落孩童課輔計畫,受到該子計畫負責人林婷立、曾子郡的邀請,進而加入教學團隊。

賴懷恩說:「以前在我們國小時候大家幾乎都已經會簡單的放陷阱、抓魚……。對山上可食用的植物,野生動物的危險性都有一定的了解,現在的孩子卻什麼都不會。」正因如此,也讓賴老師放棄原來從事山上顧茶園的工作,進而一起投入教職的行列。

賴老師上課的內容很多元,包含陷阱製作及實際操作、戶外課程――認識可食性植物、傳統編織---龍紋石項鍊製作、認識全臺灣族群分佈、認識不同族群的傳統、認識臺灣保育類動物等……。學生們對於賴老師上課也非常有興趣,甚至會回家與家人分享上課的過程及知識,也正因如此給了賴老師更多的教學動力,想為部落的孩子們盡一份心力。

處處是知識,賴懷恩帶著小朋友從生活週遭認識自己的文化(金雯雯攝)
賴懷恩也常帶著兩歲兒子參與文化課程,從小對部落文化耳濡目染(金雯雯攝)

部落素人藝術家自創多元藝術作品

           【記者張淑婷報導】陳葵霞(SamaNobing)創作獨樹一格的「押畫」,有別於一般科班藝術家出身,她過去從未學過任何藝術課程,會接觸藝術是起因於921地震後,政府辦理勞工就業與職業相關訓練課程,從那裡開始接觸押花,但當時只是位初學者,但由於天生就有藝術天份,之後自己嚐試結合繪畫,也創作她獨樹一格的「押畫」作品。
陳葵霞女士從小到大都生活在眉溪部落,因為書念的不多,從小家人便希望她可以去學一技之長,當時她選擇美髮業,學成之後在部落開了間理髮店。過去也有從事農敄,包括種菜、種茶與種花。後來因921地震,她的生意也受到影響,此時,政府有辦理系列的勞工就業方案,這是她第一次與藝術接觸的開始。之後,又接觸到繪畫,就慢慢的畫出興趣,然後就將畫作與押花結合,形成「押畫」。她的血液裡似乎充滿藝術的靈魂,除了繪畫與押花外,其它的藝術創作如黏土、織布、拼布樣樣行,她謙虛的說,「自己只是初學者,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她更曾經遠渡日本學習,只為更精進技術,希望能夠技術更上一層樓。
早期剛開始創作時,多數的作品都是送人,後來發現這些作品也有其他人喜歡,陸續有人打電話來詢問,才開始進行販售。創作押畫四年後,才開始進行作品的販售,每件作品都會加入原住民的元素,例如:圖藤、織布等。客源多數都是口耳相傳,她也有上網發佈照片,用網路行銷的概念來為自己的作品打廣告,她打趣的說,「這些臉書的操作都是我媳婦教我的,我就一步步學,不懂就再問第二次、第三次,學久了我也會發佈照片在上面,有些客人都是看到臉書的照片而來跟我下訂單的。」
她創作來源多數採實境拍攝後,再繪製於畫紙上,貼上乾燥花草。乾燥花草都是部落裡野生的花草,有滿天星、玫瑰、雛菊與迷迭香等,她表示,「製作乾燥花的工序需要看天氣與季節,花草的產季不同以及押花仍需視氣候情況」。在作品完成後,她自己訂作畫框,接著自己裱褙,完全都是一人生產線,每樣作品都是純手工完成。「我每天工作之餘,一定要再撥空進行創作」。可見,創作已經是她生活裡重要的一部份,除了是生活也已經變成是一種休閒。
問她有沒有想要找位接班人好傳承技藝?她開玩笑的說,「我女兒對這些技藝都不太有興趣,反而是我的孫女,有時會來跟我學習」。她先前也曾受邀去台中縣政府、南投縣社大學開班授課,但後續的學員的學習過程並不持久,她也希望未來有更多人能夠學習這項技藝。


陳蔡霞女士展示她的作品(圖上為押畫、圖右下為黏圖創作)。
(張淑婷攝)

賽德克族音樂才子~格西亞匕互 圓了歌手夢

【張淑婷埔里報導】部落青年格西亞.匕互(QsiyaBehu)因拍攝電影塞德克巴萊,因緣際會之下被源薪文化藝術工作室負責人翁志文發掘具有其音樂天賦,再加上格西亞後天對學習音樂的堅持與努力,終於被欣代唱片公司董事長簡麗英簽為發片歌手,唱片也於72日正式發行,他努力不放棄且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精神,勇敢跨出不同的人生。

格西亞.匕互出身於台東,國小生活在花蓮,國小畢業後跟著母親回到眉溪部落,從小就有音樂天賦的他,在國中時期就能哼出一首又一首的歌詞與旋律,甚至在國中畢業後就會作詞作曲,但在這之前他是完全都沒有受過任何樂理基礎的訓練,一切都是靠他自己摸索學習。上了高中之後,他開始玩搖滾樂、Hit hop,繞舌歌曲更是難不倒他,還可以隨性跳上一曲。甚至在競選期間,有候選人請他創作競選歌曲,是位全身上下充滿音樂細胞的活力青年。

他曾經譜曲反核,作了一首「核廢」來抗議政府破壞土地、傷害原住民,他表示「我只是一般小老百姓,能為原住民發聲的地方,就是用我的歌曲,表達我的抗議」。他的新專輯內容以Hip Hop為主要元素,並且結合賽德克族的傳統樂器「口簧琴」,新專輯中有許多歌曲,都是他自己作詞、作曲與編曲,充滿獨特創意性。

       「我是自己毛遂自薦,才讓唱片老闆同意簽我合約的」。他更認為,機會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他認為現在很多人都會音樂,比他還要有音樂才能的人太多了,「我不是比別人強,是比別人能撐,我希望能夠將這張作品讓台灣社會聽到,並在未來讓世界聽見!」他的眼神中充滿自信,堅信自己能走出不一樣的路。


格西亞吹奏口簧琴 (圖/格西亞提供)

「部落學童課後輔導計畫」— 賽德克GAYA文化

今年度文化部推展公民審議及參與式預算實驗計畫中,由林婷立與曾子郡執行的「部落學童課後輔導計畫」,請來金雯雯及賴懷恩老師,帶領孩子認識gaga文化、並發揮創意畫出各種代表物,希望能將祖先智慧紮根在他們心中。












紋面:族人的驕傲,也是一種印記  (許樂)









圖騰:不同的織紋有不同的意思,常見的有菱形紋,代表祖靈的眼睛  (羅薇)











傳統服飾:不同的衣服樣式可區分族群
(潘瑢)
















狩獵:原住民傳統技能,遵從祖先遺訓而獵捕  (林佑晟)














傳統屋:祖先文明智慧的代表,也是族群識別的代表物  (彭全浩)













織布:部落婦女的共同特色,才有資格紋面、結婚,受到尊敬。(陳思吟)
彩虹橋:唯有會織布、打獵、有紋面的族人才可通過彩虹橋到達祖靈的家  (黃奕勛)




賽德克族傳統美食「紅豆飯」— 製成

【記者李美瑄眉奚報導】「紅豆飯」是賽德克族傳統美食。眉溪部落媳婦江嬌媚曾以公主飯糰榮獲2010年部落創意美食競賽第一名以及2015年仁愛鄉農會「米食大亨」烹藝競賽社區組亞軍。江嬌媚所經營的原夢餐廳主打的紅豆飯---「公主飯糰」,是因為江嬌媚是泰雅族公主,爸爸是頭目,因此而命名;另外,亦有葷食的勇士飯糰,裡面包著鹹豬肉及食茱萸。

傳統製作紅豆飯所採用的豆子,長輩們稱之為「山地豆」,是臺灣的原生種,產量不多,其形狀、大小如綠豆般,略帶紅的色澤;而米飯的部分使用小米(macu),為賽德克族人主食,但由於現今小米鮮少人種植,且作物採一年一收,需要長期照顧,經濟效益不高,因此現今改用紅豆搭配糯米,製成紅豆糯米飯。

在傳統上,紅豆飯為部落的喜宴、慶典或是男人打獵回來等特殊節日才會食用,一般會搭配地瓜、鹹鯖魚以及豬肉。若要帶到山上食用,為了方便,會包在姑婆芋或是月桃葉中,而早期舒適的氣候,小米與地瓜可存放一至兩天,因此非常適合作為帶上山的便當。

        江嬌媚說:「以前吃飯都是沒有餐具的,除非是帶去山上,紅豆飯我們是直接用手抓來捏一捏就吃。」紅豆飯用手捏一捏後,口感會像麻糬一樣柔軟、綿密帶點嚼勁!江嬌媚會請用餐的客人先將手洗乾淨,於桌邊和客人分享傳統食用紅豆飯的方式以及說明其口感,讓客人以手的溫度與食物接觸、感受,傳達有一份愛,珍惜食物的理念。


紅豆飯做法:
l   材料與調味料準備:紅豆一斤、糯米一斗、鹽
l   製作方法:
紅豆用熱水煮滾放半小時,糯米至少泡四個小時,混合後加少許鹽消脹氣,最後以梧桐木桶蒸25分鐘即可。
l   食用方法:紅豆飯用手捏一捏,與食物密切接觸,感受溫度,建立感情,口感綿密有嚼勁。
不同於現在,傳統的做法會先浸泡豆子後再煮,目的是為了節省煮滾的時間,也沒有另外加鹽。

傳統紅豆飯所使用的「山地豆」(李美瑄攝)

紅豆糯米飯搭配地瓜食用(李美瑄攝)

以梧桐木桶蒸煮紅豆飯(李美瑄攝)

彩舞南山溪


彩舞南山溪系列報導(五之一)

浪子炎男(劉明浩)

           
  南山溪兩側經常可見漫天飛舞的彩蝶,但你知道嗎?抓蝴蝶有一段時期曾經是眉溪部落的全民運動。現已鮮少被提及的過去,是相當有趣的地方歷史。
  1956年後,遷居到南山溪的賽德克族,剛好遇到臺灣蝴蝶加工品再次興盛的時期。鄰鄉的埔里鎮是全臺灣蝴蝶加工的集散地,對蝴蝶的需求量相當大。蝴蝶大量採集到精緻加工全仰賴密集的勞動力和分工,形成了外銷、加工、收購、採集的蝴蝶產業鏈。當時埔里和南山溪之間的交通往來仍不便捷,眉溪部落位在蝴蝶最多的南山溪旁,部落人力被整個蝴蝶加工產業所需求,許多50幾歲以上的眉溪部落長輩,從國小階段就一手拿捕蝶網、側肩揹著奶粉罐,一大早就在村子口開始追捕飛舞的蝴蝶,沿著南山溪兩側溪床,做好陷阱等待蝴蝶。
當時大家將抓到的蝴蝶變賣,獲取收入補貼家用;每年六月開始到九月的夏季,幾乎是整個部落動員在抓蝴蝶;尤其是暑假期間,部落裡的國中和國小學童,都在
幫忙抓蝴蝶。年紀比較小的小朋友,由家中長輩帶著去抓蝴蝶、國小五、六年級以上年紀稍長的小孩則是約好結伴同行,早上七、八點出門抓蝴蝶,一直到下午三、四點才回家,再把抓到的蝴蝶到村口的雜貨店變賣換錢。大人們為了維持家計或是貼補家用,小孩們則是為了換取糖果或是家用的油、鹽、砂糖、米等物資。村內的四間雜貨店除了零售物品之外,同時也收購蝴蝶或其它昆蟲,不論哪一間店舖,都有統一的收購價格。
  部落捕蝶人在南山溪採集時所攜帶的工具大概有兩項:一支約一公尺半的手操網和一個穿線的牛奶罐。這兩項堪稱是抓蝴蝶必備的工具。網面可以從收購蝴蝶的雜貨店購買,網圈是由黃藤做的,將網圈穿進網口之中,就形成網子的基本雛型。接下來再把網子和鋁做的三角座接在一塊,另一端再接上一根竹棍或較輕的杉木木棍即可使用。當時物資不充裕的年代,捕蝶工具基本上都是自製的簡易工具。可惜的是,現在部落裡面已經沒有保留當時的捕蝶工具。
  為了追尋這條線索,訪問埔里鎮的余文田先生。他曾經是文田昆蟲採集所的負責人,專門從事蝴蝶出口貿易。他保留了當時捕捉蝴蝶的部份工具,三角座即是其中一項。另外,部落裡的陳萬源先生,也是過去補抓蝴蝶的高手,他則保留了三角袋。透過這些近代的文物,讓我們重新認識當時的年代。

余文田先生提供,劉明浩攝。
陳萬源先生提供,劉明浩攝。






彩舞南山溪系列報導(五之二)


  眉溪部落族人在採集蝴蝶集中在每年蝴蝶數量最多的的六到九月份,大致上有四種方式,包括:在南山溪兩側溪床設置尿液陷阱誘抓鳳蝶和粉蝶、在部落附近林道設置發酵腐果陷阱誘抓蛺蝶、前往自家獵場或其領域捕抓蝴蝶、前往特定地點捕抓特定蝴蝶。前兩種採集蝴蝶的方式都部落所在的南山溪進行,而後兩種則是到其他的地區捕抓蝴蝶。大家把採集來的蝴蝶賣給部落裡的收購商,部落收購商再賣給埔里的中盤商或加工業,埔里業者加工之後,再透過大盤外銷商推展多元化的商品到國內外市場。蝴蝶的收購依照種類都有公定的價格,並由大盤進行價格的調整。眉溪部落賽德克族人在這條產業鏈中扮演採集的角色,提供捕抓的蝴蝶供應市場需求。
  在當時,蝴蝶會被製作成多元化的商品,較知名的有蝴蝶貼畫、蝴蝶桌布、蝴蝶標本冊。這些不同的產品,背後都有各種加工廠在進行生產。這些產品在量產集結之後多半都走高單價的外銷路線,或者是分散到臺灣各大風景區的藝品店,專門賣給有錢的外國遊客。許多部落裡的長輩,年少時抓了許多蝴蝶,卻很少看到蝴蝶最終的產製品。


  
蝴蝶桌布(潘炫辰持有,劉明浩攝)

蝴蝶標本封面(潘炫辰持有,劉明浩攝)

蝴蝶標本內頁(潘炫辰持有,劉明浩攝)



彩舞南山溪系列報導(五之三)

  蝴蝶採集的興盛期,部落內捕蝶人對於各種蝴蝶的稱呼,並不是按照蝴蝶的舊名或中文學名,而是採取地方習慣的稱呼。賽德克語Tgdaya語系裡,只有蝴蝶這類昆蟲的統一名稱叫做plale,並沒有更細緻地給予不同種的蝴蝶特定稱呼。19601975年間,眉溪部落採集人之間溝通較常用日語發音的「蝶(ちょう,chou-chou)」來稱呼蝴蝶。
   收購買賣的過程,賽德克語對各種蝴蝶稱呼演變,主要受到日語、中文和臺語所影響,有一部份直接用音譯、有一部份則是野外觀察蝴蝶的生態行為、或是蝴蝶翅膀顏色、形狀,轉化成賽德克語進行命名,或是日語、臺語、中文交雜使用。眉溪部落使用各種蝴蝶的賽德克語彙上出現了異種同名的稱呼,如黑鳳蝶、臺灣鳳蝶、白紋鳳蝶都叫做plalemgalux;也出現了同種異名的稱呼,如大鳳蝶的雄蝶叫做plalemgalux,母蝶則叫做plalelako,寬尾鳳蝶被叫做plaleutux或是plalehutoageha透過訪談,整理對照表如下:

蝴蝶名稱對照表

常用名
賽德克語
中名
學名
鳳蝶科
升天鳳蝶
plaleatak(剪刀) ngungu(尾巴)
劍鳳蝶
Pazalaeurousasakurae
寬尾鳳蝶
plaleutux()hutoageha(很貴)
臺灣寬尾鳳蝶
Papiliomaraho
臺灣白紋鳳蝶
plalelakombhege()
大白紋鳳蝶
Papilionepheluschaonulus
雙環鳳蝶
plalemgalux hobo(北邊)
雙環翠鳳蝶
Papiliohopponis
青斑鳳蝶
plaleging-ging(快速振動的聲音)
木蘭青鳳蝶
Graphiumdosonpostianus
青帶鳳蝶
青鳳蝶
Graphiumsarpedonconnectens
綠斑鳳蝶
翠斑青鳳蝶
Graphiumagamemnon
無尾鳳蝶
plalelako(花紋斑雜)
花鳳蝶
Papiliodemoleus
大鳳蝶(雌)
大鳳蝶
Papiliomemnonheronus
臺灣鳳蝶
plalemgalux(黑色)
臺灣鳳蝶
Papiliothaiwanus
大鳳蝶(雄)
大鳳蝶
Papiliomemnonheronus
白紋鳳蝶
白紋鳳蝶
Papiliohelenusfortunius
黑鳳蝶
黑鳳蝶
Papilioprotenorprotenor
粉蝶科
紅肩粉蝶
plaletanah(紅色) nduyung(脖子)
豔粉蝶
Deliaspasithoecurasena
紅紋粉蝶
plalelakotanah
白豔粉蝶
Deliashypareteluzonensis
紅點粉蝶
plaledamana(日語:高麗菜)
圓翅鉤粉蝶
Gonepteryxaminthaformosana
雌白黃蝶
plalelagotanah
異粉蝶
Ixias pyrene insignis
臺灣黃蝶
plalebici() mgceyas(黃色)
亮色黃蝶
Euremablandaarsakia
荷氏黃蝶
黃蝶
Euremahecabe
北黃蝶
北黃蝶
Euremamandarina
灰蝶科
埔里琉璃小灰蝶
plalembhege(白色)bici
細邊琉灰蝶
Celastrinalavendularishimilcon
臺灣琉璃小灰蝶
靛色琉灰蝶
Acytolepsispuspamyla
蛺蝶科
石墻蝶
plalepadisdhran(地圖)
網絲蛺蝶
Cyrestisthyodamasformosana
枯葉蝶
plalewaso(葉子)guhuni(木頭)
枯葉蝶
Kallimainachusformosana
琉璃蛺蝶
plaleqelun(燒焦)
琉璃蛺蝶
Kaniskacanacecanace
閃電蝶
plalemgaluxmagetuwa(很快)denryoku(日語:電力公司)
紅玉翠蛺蝶
Euthaliairrubescensfulguralis
黃斑蛺蝶
plalegudi(大便)
燦蛺蝶
Sephisachandraandrodamas
單帶蛺蝶
plaleichimonji(日語:一文字)
異紋帶蛺蝶
Athymaselenophoralaela
臺灣單帶蛺蝶
雙色帶蛺蝶
Athymacamazoroastes
黑脈樺斑蝶
plaletapan(慢慢的)
虎斑蝶
Danausgenutia
琉球青斑蝶
旖斑蝶
Ideopsissimilis
端紫斑蝶
異紋紫斑蝶
Euploeamulciberbarsine
臺灣三線蝶
plalepika(跛腳)
細帶環蛺蝶
Neptisnatalutatia
琉球三線蝶
豆環蛺蝶
Neptishylasluculenta
埔里三線蝶
蓬萊環蛺蝶
Neptistaiwana
資料來源:劉明浩訪談整理



 彩舞南山溪系列報導(五之四)


南山溪流兩側,經常有粉蝶聚集吸食,數量龐大。
(劉明浩攝)
每到夏天,色彩鮮豔的斑粉蝶聚集在溪畔邊,
形成美麗的景觀。(劉明浩攝)
      部落捕蝶人利用成蝶繁殖時會飛到溪床群聚吸食鈉等礦物質的原理,到達溪床之後,每隔五到十公尺,就有一個人在溪床上設置陷阱,等到蝴蝶聚集時再一網打盡。捕蝶人通常會在淺灘上挖個圓形淺盤狀的凹洞,大小約是捕蝶網的直徑,剛好網口可以整個蓋住凹洞。
     放在洞裡的誘材有兩種,一種是靠顏色吸引蝴蝶,做法是先網撈到一隻蝴蝶後,翅膀攤平,誘騙同類蝴蝶下來吸水。另一種是靠氣味吸引蝴蝶,尤其以隔一到兩天已經發酵過尿液為佳。將尿液倒在凹洞裡,等氣味揮發時,蝴蝶會被尿味吸引,在溪床吸食。在做陷阱的點位選擇上,最好以溪床兩側能曬得到陽光,佈滿細砂、小石礫的淺灘為佳。
     做陷阱的方法和技術,應是埔里一帶的捕蝶人進入南山溪時所帶入,眉溪部落進而仿效學習。部落裡每個捕蝶人慣用的陷阱設置方式略有差異,有些人是只用蝴蝶翅膀,有些人只用尿液,也有人兩種併用。等到蝴蝶穩定在陷阱裡吸食後,捕蝶人會一手持棍、另一手拉著網頂,將網口蓋住蝶堆,蝴蝶受到驚嚇後往上飛入袋內,捕蝶人再把網口收緊,避免蝴蝶因緊迫揮動翅膀而掉鱗粉。每次大約會抓到數隻到上百隻不等。捕蝶人檢查蝴蝶的完整度,翅膀完整的,再放進牛奶罐裡。





 彩舞南山溪系列報導(五之五)


眉溪部落生態導覽員演練(照片提供/劉明浩)


  過去的蝴蝶加工產業隨著時代需求的洪流退散,已不復見;眉溪部落在19601980年代每到暑期在溪流裡採集蝴蝶的熱鬧景象也跟著消失。訪談過程中得知,受訪長輩們皆表示賽德克族流傳的眾多神話,完全跟蝴蝶沒有關係。間接證實了眉溪部落對蝴蝶的認識與利用,建立在近代蝴蝶加工產業需求之上。捕抓蝴蝶對於眉溪部落的重要性立基於生計獲利,形成短暫的、區域的地方文化,而非賽德克族長久流傳下來的文化傳統。當蝴蝶加工產業没落之後,沒有產業需求就沒有大規模捕抓。
  近年透過眉溪部落內部的反省和外來助力,豐沛的蝴蝶生態資源又受到重視。部落營造的過程,蝴蝶代表新生與希望的象徵符碼。雖然蝴蝶物種本身不具任何賽德克族文化傳統意涵,但蝴蝶賴以維生的食草和蜜源植物卻與賽德克族的傳統生態知識息息相關。解說員解說蝴蝶的同時,也在解說蝴蝶食草和蜜源植物特性與其傳統文化的諸多關聯,再帶入人蝶共生的環境觀。年長的解說員因幼時與蝶為伍的捕捉經驗,轉化成正確又獨特的解說素材,成為帶領環境解說時的助力。他們總是能快速地發現蝴蝶、瞭解蝴蝶的習性、訴說時代的變遷。近年,眉溪部落對生態環境的省思和行動,蝴蝶成為最重要的眉溪部落資產。如今,在南山溪有透過社區培力(empowerment)的部落生態解說員,帶領遊客悠遊穿梭河谷進行蝴蝶生態解說的學習,深度認識溪流環境、食草植物、和蝴蝶之間的互依關聯,感受野外山區和賽德克文化的地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