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唐淑惠眉溪報導】八○年代梅李產業沒落後,許多部落婦女必須被迫外出工作,其中,從事看護工作者為數不少。陳福枝就是其中之一,她從完全沒有經驗的生手,後來在埔里開了一間看護中心,最後回到部落,成立南豐老人家托站,這一路走來,辛苦卻充實、快樂!
民國八十年,當時約四十歲出頭的陳福枝,第一個看護工作就是在埔里榮民醫院團體病房照顧退休榮民。她說,那時光看到嘔吐物就會手足無措。但是因為護理長的一句話「不能做就不要做,要就好好做。」激勵了她,還教她許多一般看護學不到的基礎護理,是她至今念念不忘的貴人。
在榮總時期,陳福枝和同袍到弘光護校接受專業培訓,開拓了她的看護學習之路。因緣際會下,還在埔里開了一間看護中心。因為視病如親與敬業的服務態度,全盛時期有十三名員工,並有幸刊登在民眾日報上,名聲還傳到台中。
後來因九二一地震受損嚴重,看護中心只好休業。這段時期陳福枝受埔里基督教醫院、南投縣政府原民局邀請,到仁愛鄉每個部落做居家照顧教學。也是因為這個機緣,讓她看到部落的需求,萌生有一天要回部落設立安養中心的想法。而最終這個夢想在愚人之友基金會的支持下,成立南豐村家庭托顧分站。
家托站目前服務六位長者。除了日常照顧、陪伴外,也因部落交通不便,陳福枝與女兒常常會開自用車接送長者就醫,為部落分擔了一部份的醫療服務工作。曾經有次一位長者在日托站心肌梗塞,因為陳福枝施以緊急救護,救回一命。由此可見,除了地區性醫院、衛生所外,部落居民的救護培訓也是解決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方法之一。
看護是件很不容易的工作,除了處理穢物,身體的勞動勞累外,必須與病人朝夕相處,陳福枝說到:「抗壓性是最重要的。你要有耐心,才會有愛心!」 樂觀、好學不倦的陳福枝,攤開一本滿滿都是這二十年來接受照顧服務員培訓、證照及獎狀的冊子,心滿意足地說:「不斷地學習,才能成為快樂的服務員」
陳福枝(後中,穿黑衣)與精神奕奕的長者們合影 (張智凱攝)
在南豐家托站,日語及母語歌聲總是如山風一般,說來就來,引起一陣陣歌聲迴盪。「聽到聲音,腳就自動開始動了餒!」我可愛的夥伴笑看著Obin。今天吹來的,是一陣古調。
Obin心中滾沸的熱血撐持起她行動不便的雙腿,曾在部落文化傳承工作扮演重要角色的Obin起身,開始領唱古調,與Pihu、Lubi、我可愛的夥伴,和Obin與Pihu之女舞成圓圈,Obin因退化而步履蹣跚的雙腿帶起鈴響,舞了起來。
聲響、古調傳唱,規律如浪濤,即便身體不在舞圈中,你也很難自不被吸納進去而自外其中。
時近正午,日光正熾,倖存自颱風的黑色隔熱網依然垂綴。黑網蔭下,南豐家托裡,「照顧」與「被照顧」那二元對立的邊界已然模糊。
(圖文/張智凱)
註:古調請參考https://goo.gl/Sha74C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