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1日 星期日

「一起一起」家托在原鄉攝影展 邀您一起!


【唐淑惠/台中報導】29日,連著長日的極凍寒流,終於有些回暖,但天氣仍是時陰時雨。一天清早就從仁愛鄉眉溪(南豐)部落、清流部落、信義鄉羅娜部落馳車而來的長輩們,是這次攝影展主角,也是家庭托顧站的成員。他們齊聚在「不老夢想」這個位於一中鬧區顯得格外清悠的小小世外桃源,用祈禱與吟唱古調,為攝影展揭開序幕。


圖片提供/張智凱

家庭托顧起始於2008年衛福部「長期照顧十年計劃─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之旗艦計畫」,它是一種介於正式及非正式之間的照顧模式,透過鄰近社區之「托顧家庭」來服務社區裡生活不便之老人以及身心障礙者,由受訓合格的居家服務員提供補助性及支持性的照顧,建構一個更完整的社區照顧。愚人之友基金會長期陪伴南投地區的原住民家托站,目前共有仁愛鄉南豐社區、清流部落及信義鄉羅娜村。
來自南投三個原鄉部落的長輩齊聚一堂,為彼此生命又留下一個值得記念的足跡。(唐淑惠 )

本次掌鏡的策展人,也是愚人之友基金會社工員張智凱強調,這次攝影展命名為「一起一起」,是由於,他認為長輩們需要的滿足感並不是在超奢華的機構或建築能得到的,家托照顧不只是一起吃飯、一起做事,而是,當你是在整個生命情境裡去做照顧服務時,不論是生活習慣或講話也好,這都是在他們所習慣的流程裡,也不需特別規定哪個時段是進行體力或腦力的活動。
「當我們在思考長期照顧,不是標準化的量表,而是照顧或被照顧者之間,能有多切深的生命連結。」張智凱進一步說, 他想要透過鏡頭呈現,在家托的情境裡,長輩與照顧員、甚至長輩與長輩之間的關係,不只是「照顧與被照顧的關係」,他們可能是姐妹、可能是親密教友可能過去是一同上山打獵的好友…,他們是互相照應、連續的生命姿態。而這些照片就是試圖呈現他們最精粹的生命經驗


83歲的Obin談著鏡頭下的自己,織布是她與母親最深的連結。(唐淑惠攝)

長者MONA()因為早年精神些微障礙,一直在療養院度過,晚年家人無力支付費用,轉至家托站。清流家托站服務員李玉琴(Dumun)稱讚Mona是她的好幫手,他的身體狀況比其他老人家還好,搬重物、量血壓、清洗碗盤都很拿手。這裡也讓我們看見,照顧與被照顧並不是一分為二的界線。(唐淑惠  )

開幕儀式中,各家托站的成員彼此分享著心情。笑稱是「布農族代表」羅娜家托員方瑤珍帶著視覺不便的長輩與會,直說這是所有長輩裡最方便的了!他們吟唱著思鄉的歌謠,令大家聽得動容。南豐家托站服務員陳福枝談到,今天出門時,長輩們一路喊著頭痛、肚子痛…但這些身體的不適,總在大家聚在一起時,成為彼此開玩笑的方式。「能出來看看真的很好,好~~久沒有來台中了,我們都說出來就是要吃麵,哈哈哈~~~」清流家托員李玉琴這樣說,彼此間總是有專屬的笑點,大夥就笑成一團。

家庭托顧,照顧的不只是長輩的身體,還有他們的心。



最後,久違的太陽也被大家的笑聲吸引而探出頭來,在陽光的映照下,大夥兒手牽手圍成一個圈,由眉溪部落83歲的Obin領唱,溫馨地完成這次攝影展的開幕活動。本次攝影展展期至331日,期間還有系列講座,帶你一起認識原鄉家庭托顧。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前往!


活動資訊請見:不老夢想125(每週一及年假期間休館)

弘道老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為呼應臺中市托老政策及活化歷史建築,以銀髮、文創、參與的「銀創參與」為規畫概念,打造「不老夢想125號」。工作人員皆是聘用中高齡長者。藉由一個個不老夢想、一位位真人圖書長者、一份份兼具老智慧與新創意的食飲,傳遞心不老、夢不老、行動不老的不老精神。(唐淑惠  )

*本文同步刊登於大埔里@報

2018年2月10日 星期六

大手牽小手~部落照顧共學趣(二)

/比悠瑪部落簡介/
「比悠瑪」(Piuma)部落,即是平和社區,是位於屏東沿山公路旁的排灣
族部落,也是泰武鄉人口數最少的部落,僅六百多人。近年來他們積極連結各
公私部門,以「關懷、照顧」為初衷推動各項福利。2007年啟動社區關懷據點
方案,不同於一般「老人=弱勢」的思維,平和部落以「互助」和「傳承」的

傳統精神,開展出新的部落照顧模式。
眉溪報導團隊與比悠瑪老人照顧工作團隊開心合影(劉家銘攝)

.文化共享空間
    進入平和部落內,左手邊即可看見一棟石板屋,這棟屬於「部落」的石板屋
,是透過全體居民的部落會議及會內的理監事會議,讓大家充分表達對此石板屋
的期待。工作過程由耆老們大都做規劃及說明,接著發動多次部落青年義務性搬
運重量較重的樑木,發動全部落的上樑儀式,讓年輕人接手,讓更多的人可以為

部落的公共建設盡心力,完工後的共享空間,已成為部落休閒漫步的好地方。
平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年秀玲在石板內講述
部落托育照顧的歷程。(劉家銘 攝)
眉溪部落白秀萍也以媽媽和曾任村辦幹事的身份
回饋自己的參訪心得。(劉家銘 攝)

邱韻芳:比悠瑪部落的這棟石板屋共享空間已經十年了 ,因為一直很好地被使
用,越來越美,越來越有味道,是我心目中的典範 ,每次來訪都很感
動。
家銘:比悠瑪部落則是當年求學時參訪過一次,社區硬體上變化不大。總幹事依
樣熱情接待我們,早上聊聊他們社區營造的過程,部落意象的瞭望台、石
版屋等等到貼近部落居民組成的老人照顧與小孩托育,甚至是往後凝聚青
少年的青年會,都是很棒的目標。
在建造石板屋的過程中,究竟是要維持傳統,還是要提高使用率的建
造方式,引起很多爭論,最後決定讓這樣的空間好好被利用,改造了門和
窗戶的大小及數量,甚至還有加裝冷氣,十年過去了,這樣的空間依舊美

好。

.接待家庭
接待家庭是比悠瑪部落從民國99年就開始,維持至今的部落分享互助模式,目前約有十餘戶家庭,約可容納四十多位旅客。比悠瑪部落因為青壯年人都到外地求學、工作,使得部分家庭有多的空房間,同時也因為部落向心力很強,社區發展協會一推出接待家庭制度,就獲得許多居民的響應。

子郡:我們住在一個在部落開義大利餐廳的廚師家,她的名字叫若于,已經在部落開3年了,她跟我們分享了在部落開店的經歷,因為本身餐廳屬於高消費,所以非常不容易,也聽了她不少開店的遇到的故事。
雯雯: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們的接待家庭,一進門有如小型的圖書館,大大小小的藏書不說,連幼兒童書也有,簡直是愛書人的天堂!
淑惠:這次我帶著媽媽和兩個女兒同遊,接待家庭的I- NA(排灣族語對女性長
輩的尊稱),因為我們的到來,特別買了巧拼地板,實在是很窩心。晚上睡前,七歲的小小主人兆恩還唸故事書給兩個女兒聽呢!
接待家庭的小小主人(左) 陪小客人一起
讀故事書(唐淑惠 攝)

.部落照顧
比悠瑪部落結合幼童托育與老人照顧,且有部落工作者做為橋樑,健全了部
落整體性的互助系統,中生代的家長,特別是婦女便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出外就業
,自然對家庭經濟有所助益。在比悠瑪部落的經驗中,老人不是被服務、被照顧
的弱勢,而是部落傳統精神與智慧的傳遞者。他們透過照顧工作,看見了部落的
希望。
全台只有五所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比悠瑪即是其中之一。它是在公私立幼兒園、非營利幼兒園
之外的選擇,大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經費從政府單位補助,當地社區協力百分之三十至四十,使
得社區裡需要協助的家長可以以很少的費用,獲得幼兒托育照顧的服務。(劉家銘攝)

子郡:我參觀了社區的文化健康站,真的非常佩服總幹事的決心,可以堅持這麼
多年,這也是我們社區該要學習的地方,希望下次有機會還能再來。
雯雯:隔天早晨理事長為我們講解部落發展至今的歷程與艱辛,並帶我們實地觀
摩托兒所的運作,最後與部落老人一同用餐,覺得他們花了很多時間與精
神在老人與小孩身上,這真的讓人非常感動。
祥詠:隔天一早來到「比悠瑪共享空間」,總幹事分享了回部落近十多年的心得
,從青年步入中壯年未來也會隨著時間進入老年人口,並在這裡看見了「
老幼共學」的潛力,以及青、中壯年的居民因不會母語而成為「失語者」
的窘境,很多狀況也跟其他原鄉部落相同。
想到自己的部落也是個正在進行式的例子,希望這次旅程看見的問題
能有解決的方針,哪怕自己也因時間推移而成為老年人口,但望向跟著我
們同行的孩子,似乎看見一道希望的曙光。
家銘:接著參觀部落托育和老人日托照顧,比悠瑪部落巧妙的結合這兩個不同面
向的照顧,讓老人家當作小朋友的老師,學習部落的事物;小朋友激勵老
人家講述過去的歷史,營造出屬於老人家的舞台,這樣相輔相成,創造出
了新的價值,並且才有機會延續部落的文化。
任何社區要共同做一件事,需要大家同心協
力,即便很多人一起努力,也會遇到反對或是其
他不同的聲音,堅持自己做有建設性的事情,對
於大家的共同利益最大化,才有機會持續下去。
本報曾報導過比悠瑪部落,請見:
http://kntongan.blogspot.tw/2016/04/blogpost.
html





大手牽小手~部落照顧共學趣(一)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本報團隊於1月29-30日舉辦共學參訪活動,拜
訪了屏東縣泰武鄉排灣族比悠瑪部落與高雄縣六龜區寶來社區檨仔腳文化
共享空間。成員有眉溪部落族人和暨南大學人社中心成員,共21個大人,
22個小孩。有全家出動、祖孫三代、情侶檔、母女檔、壯丁團…非常熱鬧
,最「幼齒」的才出生三個月,最「成熟」的已經可以免費坐公車了,真
的是名副其實的「大手牽小手」呢!

好幾個媽媽都開心地說,這是她們參加過最特別的活動。以往參訪活
動都會很擔心孩子會不會太吵打擾到別人,但這一次卻很放心。
遊覽車上大人們的高歌喧嘩與孩子們的哭聲吵鬧,在同個空間形成兩
股對等且有趣但又不強烈的氛圍,上一秒媽媽拿著麥克風唱著歌,下一秒
安撫著孩子的情緒,真的是很有趣的畫面啊!
「大手牽小手」參訪團隊與寶來社區夥伴合影。(劉家銘攝)


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
「大手牽小手」團隊第一天先來到高雄縣六龜區寶來社區的「檨仔腳」文
化共享空間。「檨仔腳」即是閩南語「芒果樹下」的意思。寶來社區多年前受
到莫拉克風災重創,當時有一群人默默地成立了「寶來人文協會」,一磚一瓦
堆砌出「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由許多社區婦女們互助扶持,在這裡發展出
各項植物染布、麵包窯烤、陶器燒窯等體驗DIY,希望找到社區自主自立的一
條路,也透過無毒耕作,找到與自然共生息的方式。
以下是本報編輯團隊為大家摘錄的活動側寫:
子郡:總幹事分享了災後重建的心路歷程,但我最有印象的就是他們的魚頭甕
窯,不止甕窯有特色,麵包也超級好吃,還有遊客專程過來買麵包,尤
其是他們的金黃芒果麵包,到現在吃完還口齒留香呢!再來是古戰場的
導覽、動植物的解說,社區真的很用心在導覽解說上。
雯雯:第一站我們來到寶來,一入眼簾的是染布特色非常鮮明,解說員詳細地
為我們解說部落當初的轉變契機及可以染布的植物,最後直接讓我們手
作植物染杯墊,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祥詠:記得抵達寶來社區前,在六龜的一處休息站稍作休息,一下車撲鼻而來
的炒芋頭香氣,讓人忍不住食指大動,買了不少芋頭相關的食品就地解
決。最後來到中繼站「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與「浦來溪頭社戰道」,
聽取了「山頭」、「人」」、「土地」、「芒果樹」、「魚頭窯」、「
麵包」相互連結並串聯的故事,深刻體會在地的生活並非只是單一元素
,而是有著多元可能性且無窮的發展。
家銘:寶來社區據點設置於南橫公路必經道路旁,內有大魚烤窯與展示、體驗
的空間。定時都會有現烤麵包出爐,也會有遊客路過購買。總幹事簡單
介紹他們空間的來龍去脈,抱持著對於減少對自然的負擔,建造據點時
產生不同的工法,不用開冷氣就能感到清涼。八八風災後,男人出外打
拼賺錢,留在社區裡的就是老人、小孩和女人。雖然都知道這樣的狀況
,卻從未想過他們是以女性為主的團隊組成,並且完成許多事情。我們
參加導覽的遊程,過程非常有趣,因為團員之中有很多植物和動物的專
家,不太像是導覽員單一的對我們解說,而是遊客與導覽員彼此之間的
互相交流,特別有意思。

寶來社區總幹事李婉與大家分享寶來
社區重建歷程(唐淑惠 攝)

寶來社區堅持古法,社區協力打造麵包窯,至今已
打出口碑,有不少遊客是專程為了品嚐窯烤麵包而
來的。(石祥詠 攝)

小朋友很開心地體驗植物染拓印。(唐淑惠 攝)

寶來生態步道與古戰場導覽合影。(劉家銘 攝)









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寶貝部落的孩子‧青少年關懷系列】專題(一)


部落的孩子幾乎到了國中階段,就必須到外地讀書,有些是通勤,有些是依親或住
校。青少年是人生價值觀建立的重要階段,這樣候鳥型生活的孩子,他們最需要什麼?
迷惘時誰可以給他們方向、給他們支持?本報將刊載一系列【寶貝部落的孩子】專題,
從青少年自身經驗、父母、學校及部落教會或機關的角度,來帶大家探討這個議題。


只想回家:在推力與拉力之間的迷惘與追尋


【文/ 李瑞源】
這一天陰雨綿綿,我和部落的孩子Sapah(化名)談了將近三個小時,感受到他內心想回
家卻回不了家的無力與失落,那是一個小孩子面對大人世界的束手無策,是徬徨,是掙扎,
是被遺棄在世界某個角落的哀傷,是想狠狠哭泣一場的無以名狀。家,在哪裡?打從一開始
就是個謎,Sapah在回家的路上不斷地尋找家的味道和溫暖,卻也因此迷失自我。這是他的
故事,或許也是有著相同背景的部落孩子的成長歷程,而他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Sapah從小就跟著媽媽離開了部落,媽媽是平地人Mukan,Sapah小時候就與部落疏遠
,無法呼吸到部落的文化和養份,雖然寒暑假偶爾回來,也只在小小的家屋空間裡自得其樂
。部落面貌,依舊模糊一片,賽德克的文化和語言,從未附著在他身上。
Sapah在幼稚園的年紀就來到高雄求學,一路上只有媽媽看顧著,小學階段熱愛運動的
他,被教練看好發展潛力,原想朝向體育界前進,媽媽卻強力反對,甚至親手摧毀了他的夢
想。這樣不被認同的挫敗經驗,促使親子關係長期呈現低迷無語的情況,然而家裡除了媽媽
之外,沒有其他人了,爸爸媽媽在小學時期離了婚,連最支持他的外
婆在國中時期也突然走了。一個沒有溫暖的家,像虛殼一樣空洞洞,
成了Sapah想離開家的推力,而外在世界的繽紛光彩,正吸引著他走
向有亮光的迷霧。
八家將,看起來很威炫的樣子,Sapah被宮廟文化給吸引進去了
,然而這間宮廟的青少年不小心染上了惡習,連帶著Sapah也被感染
了,沉迷在迷幻藥的世界似乎能彌補所失去的自我形象,一時間難以
自拔,越陷越深,直到進入部隊花了一段時間才徹底根絕。這段不堪
回首的往事,讓他對高雄生活產生了想離開的念頭,然而,下一站該
往哪裡去呢?
「回家去吧!回到那個在山裡面的部落,去重新認識我的故鄉,
去了解我與生俱來的原住民文化,那裡有我的生命密碼。」Sapah在
心中盤算著,但這個不被部落所熟悉的孩子,要怎麼回去部落過生活
呢?這不僅是Sapah的擔憂,更是部落需要好好觀察Sapah的言行舉
止,才能真正接受這位長期在外面流浪的孩子,這項考驗到現在還一
直在進行。好想回家,卻又難以好好回家的糾結心情,無論高雄或南
投,都讓Sapah體會深刻。
「有一次,我感受到我的運動教練來到我的背後,他將左手放在
我的右肩,對著我說:相信你可以走出陰影的;又說,回來部落都是
這個樣子的,別太擔心。」Sapah想起他在天上的教練的這一段話,
默默地放在心上自我勉勵,不管融入部落有多困難,就算一開始會被
瞧不起,他知道需要用時間和行動來證明自己,更要對自己的過去負
責。
這是一條回家的路,Sapah別無選擇,他唯一的家就在這裡了,
被接受也好,被排斥也罷,都是他的生命課題。只是,很少有人能夠
理解Sapah的過去,那個不被親人認同而玩世不恭的少年,其實是帶
著傷痛疤痕、拼了命在努力尋找生命出口的部落孩子。如果說部落是
一頂保護傘,Sapah未曾受到部落的片刻保護,隻身在外寂寞遊盪。
懷抱著巨大勇氣,Sapah踏上回家之路,好安頓一身疲憊身軀,尋找
最終的心靈寄託,一塊一塊地將自己給拼湊回來,是真正的賽德克啊

眉溪河畔的五節芒,在風起時唱起思念的歌。(唐淑惠 攝)


跟隨那道光,讓自己也變成光

【文/唐淑惠】
  「披著一頭烏黑繁多的長髮,靦腆的笑容中帶著一股豪爽的隨性」這是我跟SANI第一次見面很深刻的印象
,因這陣子被教育學程課業追著跑,她雖然顯得有點疲憊,但仍透著像被雨洗過的清新的山氣。
SANI是雙龍部落的布農族,現就讀暨南東南亞所,輔修教育學程,以後想要回部落當老師。她回憶以前,
因為小學成績不錯,升國中時,透過部落天主教神父引薦,到嘉義輔仁中學就讀。當時她一人孤身在外,不論是
生活課業上都覺得吃力。但很幸運地遇到循循善誘的國中導師,他很嚴厲,但全班同學都很喜歡他,整班的學習
風氣也被帶了起來。可惜一直到高二,因為學費太貴,轉回南投高中。
大學就讀社工系,很心疼、關心部落孩子的SANI同時也觀察到,有些到偏鄉教書的老師,不見得是對教育
抱持熱忱,對學生不見得是好的,也很捨不得部落的孩子是被這樣的老師帶到,因此希望自己能成為國中時那位
導師,「自己的孩子自己救」,她抱持這樣的想法努力修習教程,希望以後回到部落當老師。
最後SANI有感而發,談到世代的問題,她是七年級生,但她覺得自己的認同都還很強,因從小與阿公阿嬤
有很多互動,跟著部落參與很多活動。八年級生活受到太多科技產品影響,不只是失落,還是迷失的一代。她最
懷念小時候,下午放學後,走回家裡那段路,到部落各角落去玩耍、探險,是她最快樂的時光。在部落的山水包
圍下長大,她也覺得自己開朗的個性也是這樣養成的,而這是她人生最大的資產。
(賴懷恩 攝)

聖誕報佳音,部落歡喜情


【實習記者高宇豪眉溪報導】在寒冷的冬天裡,每個家中都
散發著溫馨的燈光,把漆黑的夜晚給照亮。人們心中都帶著感恩
的心,迎接十二月二十五日晚間的「報佳音活動」。
此次報佳音主要是南豐社區與暨南大學所辦的「眉木傳琴」
班小朋友參與,他們在這次活動中,把平常學習木箱鼓、烏克麗
麗的成果展現出來,也更加努力去練習曲目,希望把最好的一面
帶給全村。而在報佳音活動中,首要任務當然是佈置可愛的聖誕
車,為活動揭開序幕。參與者有部落孩童、族人與暨大師生,藉
由報佳音把溫暖帶進每個家庭中,許多族人也一一加入他們的行
列,讓整個部落都充滿著歡笑聲,增進了全村的情感。
佈置後的聖誕車(沈佳澤 攝)
村中報佳音一景(沈佳澤 攝)


眉溪部落跨年晚會很熱鬧!


【記者金雯雯眉溪報導】南豐社區眉溪部落本次跨年活動在106
年12月30日正式開始,主辦單位為南豐社區發展協會,活動內容有
:南豐社區歌唱比賽、賽德克舞蹈團、姑慕依舞蹈團、飛越彩虹舞
蹈團以及現場摸彩。現場村民參與非常踴躍,也有不少在外唸書、
工作的遊子們返鄉參與這場盛會!

由郭明德村長和謝汪汕先生主持跨年晚會。(金雯雯 攝)

眉溪部落生態導覽班 圓滿完訓!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106年11月27日-1月25日,勞動部在眉溪部落辦理「原住民
部落生態主題觀光導覽訓練班」,由仁愛鄉東岸部落產業促進發展協會承辦,十九位學
員共完成240個小時的培訓與考試,獲頒結訓證書,成為部落生態導覽生力軍。
剛回部落的青年Pawan Neyung也全程參與這次的導覽課程。他也很用心地寫了這
次參與的心得,與大家分享:
一開始聽到要上課時,有點失望,怕會很無聊。但聽到是生態課程時,又有種莫名的期待。
對一個什麼都分不清楚的我來說---蝴蝶就是蝴蝶。草就是草。花就是花,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認識大自然。
在戶外生態觀察課時,探勘了幾個隱密景點,是我印象最深的活動。在那段隱瞞的道路上,
看見了楊波,台灣山芙蓉。鯝魚…甚至還進行「水中錄影」---拿手機拍攝水裡的魚種,很令人驚
奇!
還有一次,在我很熟悉的部落步道觀察時,老師介紹了象草、羅氏鹽膚木、酸藤、老滕、以
及二葉松,都是我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特別是二葉松,原來以前的人生火都是用二葉松當柴火,
因為它本身蘊含油質。是個不錯的薪材。心裡想著我之前在家屋生活時,還拿著噴燈生火,真是
遜掉了!謝謝嬌媚阿姨後來親自教我用二葉松來把火升起!
此外,原來羅氏鹽膚木是鹽份的來源!當老人們講述他們經驗時,我心裡想著樹上會有鹽巴
嗎?一直疑惑著呢!當把它的果實往嘴裡塞時真的有點鹹!難怪可以做鹽巴!這次生態導覽課程
讓我很驚喜,不是硬梆梆在記憶背誦,而是學到了很多實用的生活常識呢!
而每周都會有練習解說的課程,每個上課前我總是很緊張,老師要求有些嚴格。我是生態組
裡最年輕的,明明已經想到要講什麼,但看到台下的老師和長輩,腦袋瞬間就會空白。藉由每周
的練習,我才慢慢習慣上台講解,這兩個月的課很充實,讓我很驚喜,不是硬梆梆在記憶背誦,
而是學到了很多實用的生活常識,也讓我學會要有勇氣去面對未來的客人們!
輔導全台許多社區生態發展的彭國棟老師是此次導覽班的主力講師。(賴懷恩 攝)

南豐村家政班11月26日舉辦小小成果展,
大家開心做烘焙!(Pawan Neyung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