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新氣象!南豐社區發展協會新任理監事出爐!

    【記者石祥詠眉溪報導】415日晚間,南豐社區發展協會於南豐活動中心召開105年度會員大會暨理監事改選。經過會員票選後,選出理事9名包含王嘉勳、吳克信、曾子郡、林文雄、范心怡、周志航、張梅花、洪昭偉、謝志秀;監事3名包含杜鴻源、王人德、蔡金雄。在新任理監事改選後,於418日新任理監事會分別選舉王嘉勳擔任理事長、杜鴻源擔任常務監事。

        本次會員大會暨理監事改選會議由現任理事長謝汪汕擔任主持人,總幹事杜智敏為會議聯絡人。當天約30名會員參與,仁愛鄉代表林婷立也全程列席參與,此外也有許多關心眉溪部落發展的居民列席觀摩。本次會議議程除討論理事名額增減、驛站旁傳統屋土地事宜與農村再生計畫外,並舉辦下屆理監事改選。

        經過討論,自下屆起,理事名額自11位刪減至9位。隨後的理監事改選方面,共計16位候選人角逐理事,經在場會員每人4票選舉後,由王嘉勳(29票)、吳克信(22票)、曾子郡(22票)、林文雄(18票)、范心怡(18票)、周志航(16票)、張梅花(12票)、洪昭偉(11票)、謝志秀(10票);另外選出杜鴻源、王人德、蔡金雄擔任監事,本次會議及選舉過程相當順利。

        418日晚間,於南豐多功能活動教室,新任9位理事與3位監事舉行新任理事長與常務監事選舉,。九位理事中,部落青年王嘉勳以七票獲得多數支持,擔任新任理事長,而常務監事則由杜鴻源擔任。

        新任理事長王嘉勳表示:非常感謝各位前輩與會員願意給年輕人機會!接下這一份重擔,會積極尋求部落共識,努力連結部落內外組織和資源,並以謙卑的態度,邀請會員與居民共同參與,讓部落可以在既有的基礎上,持續推動部落的正向改變,讓我們以南豐社區為榮!


會員大會暨理監事會議現場。(石祥詠攝)

理事改選開票結果。(石祥詠攝)

新任理事長王嘉勳發表感言。(石祥詠攝)

本屆新任理監事團隊,期待為部落帶來新氣象。(石祥詠攝)

當月活動花絮與公告

社區廣播站

原住民料理烹飪人員培訓班招生
l   上課期間:2016年0615日至0818日星期一~五 09:0017:00
l   課程說明會:1050601(星期三) 09:00
l   報名截止日期:20160606(星期一)17:00
l   報名方式:
1.
報名專線(04)2320-8384
2.
傳真電話(04)2320-1414
3.電子郵件taa8384@gmail.com
4.LINE/taa0423208384 
l   招生對象
以年滿15歲以上且工作技能不足之原住民失業者為招生對象,並提供3名保障名額給具身心障礙失業。


本次課程主要教學中餐丙級考照術科內容,請把握機會!
詳細課程說明,請洽南豐村村辦049-2920775



105年度原民專案法律諮詢服務
l   服務對象:仁愛鄉地區原住民
l   服務項目:免費法律諮詢
l   地點:南投縣原住民家庭服務中心(南豐村松原巷36號,賜得磊安基督長 老教會旁)
l   預約電話:049-2920646
l   服務時間:上午9:00-12:00
l   諮詢時程表:

值班日期
輪值律師
值班日期
輪值律師
05/03()
蘇顯讀
09/06()
桑銘忠
05/17()
蔡譯智
09/20()
黃淑真
06/07()
陳盈壽
10/04()
陳益軒
06/21()
武燕琳
10/18()
周志峰
07/05()
劉思顯
11/01()
黃靖閔
07/19()
江來盛
11/15()
王世勛
08/02()
楊淑琍
12/06()
蘇哲科
08/16()
鄭仁傑
12/20()
林志銘

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都達村首次舉辦賽德克年祭 傳承祭儀文化之美

都達部落播種祭以石板象徵小米未來能夠成長茁壯。(/鄭百騰攝)

部落勇士們扛著活山豬入場,以傳統殺豬分肉方式進行。(/鄭百騰攝)

【記者古珮琪都達報導】南投縣仁愛鄉都達村於三月四日,在平靜國小操場首次舉辦賽德克族年祭暨播種祭(Smratuc),由部落長老示範傳統祭儀傳承文化,並展現族人的堅毅與團結精神。
             伊婉.貝林表示,每年約二至三月時為春季之初,也是小米萌芽之時,賽德克族會舉行Tmukuy macu(播種祭)年祭儀式。本次年祭以Sediq Toda(都達語系)的儀式進行,全場活動呈現賽德克族傳統Gaya(Waya)儀式之貌。
        當天活動以賽德克族傳統舞蹈開場,隨即進行年祭和播種祭儀,下午則特別安排Seediq Tgdaya(德克達雅)Sediq Toda(都達)Sejiq Truku(德路固)三語群族人帶來精采表演,現場來賓亦入場跳舞同歡。
        年祭會場重現傳統穀倉、房屋與播種祭場。主祭場以沙土鋪設,四周由薄石板圍繞,象徵未來小米將會如豎立地石板般茁壯、豐碩。主祭司郭精神示範祭儀過程,先將小米播撒入土中,孩子們於一旁見習代代相傳的律法與祖訓。之後,由5位部落勇士們扛著活山豬入場,循古禮殺豬後將肉分享給現場參與者。
              賽德克族眉溪部落賽德克傳統文化藝術團、平靜國小、都達部落、松林部落等帶來一連串精彩樂舞表演。其中,賽德克傳統文化藝術團將祭典舞蹈歌謠融入現代舞,讓觀者耳目一新,亦融入傳統賽德克族生活情境當中。
            有參與者表示,此次年祭單純以部落慶典為主體,會場沒有攤販、遊客等,少了熱鬧卻多了感動,期望賽德克族能夠逐漸復興傳統祭典。


參與式預算方案執行~賽德克傳統弓製作傳承工坊


參與課程的學員開心拿著自己製作的傳統弓合照(/劉家銘攝)
【記者劉家銘、蔡曉涵眉溪報導】由眉溪部落民眾提案票選舉辦的文化部推廣參與式預算課程﹣「賽德克傳統弓製作傳承工坊」,於314日至20日熱烈展開,吸引包括眉溪、卡度、萬豐和中原等部落的有志青年,共25人一同學習參與。
此課程由仁愛鄉體育會射箭委員會主委蔡畢夫與謝志秀提案,二人近年致力於推廣傳統射箭文化,陸續獲得鄉民及族人認同,去年7月仁愛鄉公成立體育會,也將傳統射箭列入單項運動項目之中,他們說,期望舉辦此課程能培養一批傳統弓箭製作技師,青年族人亦可藉由學習製作傳統弓更認同部落文化。
課程內容包括素材介紹與選定、標定弓臂中心點、找出弓臂的平行線、使用刀具將弓臂的雛型削磨出來、整體拋磨、修正弓臂平行線、鑽孔及削磨架弦槽等。邀請來自花蓮縣吉安鄉林東生老師指導,學員每天依老師所設定之進度逐步完成一把把傳統弓,並於課程尾聲發表成果。

成果發表當天,學員們人手一把自己製作的弓,並以其進行射箭比賽。學員李明洲表示,比賽志不在輸贏,而是拉弓時的成就感與延續文化的精神!高金水表示,希望未來辦理相關技藝傳承工作坊,能吸引更多部落居民的參與。
使用工具製作傳統弓的學員(/蔡曉涵攝)

眉溪學童課後輔導 啟發學習自主概念

課輔學員認真上課的模樣(/曾子郡提供)

【記者張淑婷、曾子郡眉溪報導】關懷部落學童課業,部落青年曾子郡(Iyung Nawi)及仁愛鄉民代表林婷立(Ali Walis)於去年參與式預算共同提案舉辦「學童課後輔導」,獲得眉溪鄉親一致性認同,並已於三月初執行至今,共有12位低年級學童參與,其中9位為全勤,出席情形相當不錯。
林婷立表示,部落學童不似都會區學童於課後需參與才藝或學科補習班,多了自由嬉戲的休閒時間,然而由於學生尚未養成自主學習之態度,在無人陪伴下,造成基本學校課業荒廢,以至於跟不上學校進度,惡性循環降低學習的意願。
曾子郡說,經過與南豐國小教導主任蔡幸子及家長們討論之結果,課後輔導以一、二年級生為對象,並由具多年安親班經驗的金雯雯擔任課輔老師,每週一、四、五下午執行,學童放學用完餐後會直接到村內的多功能教室接受輔導,透過督促與指導學童完成作業,若課業上有問題,課輔老師也會從旁協助。
金雯雯表示,學童們由起初一開始不習慣寫功課,到現在只要一進到課輔教室,就會自動安靜的寫完作業,當學童表現良好時,鄉代林婷立也會提供點心給小朋友享用,以茲鼓勵,希望課輔班的實施為部落學童營造出讀書環境,幫助他們日後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暨南大學原民課程 推廣傳承小米文化

曲冰部落洪文和介紹布農族的小米播種儀式,後方為賽德克傳統穀倉及泰雅家屋(/劉家銘攝)


進行布農族播種儀式的同學們(/劉家銘攝)

【記者劉家銘暨大報導】為推廣傳承原住民傳統的農事與祭儀,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講師依婉貝林自去年起開設相關課程並成立社團,今年37日特舉辦相關活動,邀請仁愛鄉曲冰部落文史工作者洪文和講解布農族播種儀式,增進部落族人及一般民眾對小米文化的認識。
洪文和以布農族的播種儀式為例,由介紹版曆開始連結到種植小米,他說,對待小米要像對待人一般尊重,如此才符合原住民與宇宙萬物間的關係。

依婉貝林表示,農業與部落文化習習相關,去年結合課程及學校空地,開闢「暨大小米園」並成立臉書社團,其後邀請眉溪部落Uma老師進行賽德克族播種儀式,6月時則引進眉溪部落傳統家屋工班進駐校園建造賽德克穀倉,獲得許多迴響;今年由布農族觀點切入,亦種植旱稻、樹豆以及苧麻,盼望讓小米園生態更加豐富、部落農業文化更受重視。

我們都是老頑童—楓林社區銀髮族樂活新天地


    【記者唐淑惠楓林報導】每周一上午,埔霧公路旁的楓林社區活動中心時而傳來老人家的笑聲,原來是社區關懷據點每周的文康活動。雖然是典型的高齡化社區,卻因為這裡阿公阿嬤時常掛在嘴邊的笑容,總能讓人感受到一份窩心的泰然與活力。

鋤頭到畫筆,阿公阿媽也出書!
張乃阿絨妹()時常帶著自己的孫女參加據點活動,孫女也從中學習人際互動
和基礎的行政文書,更是社區重要的志工。(/楓林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楓林社區開辦社區關懷據點十多年,年近六十歲的社區總幹事徐淑珍是重要推手,她回憶草創初期,笑稱自己很像彩衣娛親的老萊子,每星期都要想新花樣,包水餃、做月餅、比手語歌……吸引老人家來參加。後來她接觸到了油畫,覺得十分有趣,其他老人家應該也會喜歡,就邀請繪畫老師來教大家畫畫。剛開始老人家說畫筆比鋤頭重,拿不起來,只有兩個人願意學,到了第二年、第三年,愈來愈多阿嬤來參加。其中有一位75歲的阿嬤畫出樂趣,把自己門前的牆壁當作畫布,將自己養的狗、種的櫻花都畫上去了,偶爾還會發揮創意,畫縣長騎腳踏車大家笑著鼓吹她,一定要邀請縣長騎腳踏車來參觀。
    原本只是社區每周一次活動,透過長久的經營,畫畫成為許多老人家生活多了一項興趣和重心,內容也從蝴蝶、鳥類等自然景物,擴大到人物的臨摹。去年楓林社區更透過南投縣文化局的社區營造計畫,讓阿公阿媽們畫一幅自畫像,加入生命經驗的口述,編成一本別具意義的社區繪本。

一群老孩子的遊戲時間
    目前楓林社區仍維持每周五共餐,每周一文康活動。曾經有媒體記者問老人家「我們每星期再多吃幾天午餐好不好?」老人家馬上搖搖頭,「不呢不呢!家裡面自己都有煮,還有事情要做,一星期一次就夠了!」很多社區辦理共食,出發點往往是怕有些老人家無法自理,吃不營養吃不新鮮。然而,楓林社區雖然老年人口比例很高,但九十幾歲的阿嬤仍可以自己上街,即使是「獨居老人」,也多是早出晚歸,有空就會去整理菜園,每天維持勞動的習慣,都有自理的能力。
    因此,每周一次的共餐,其實主要是老人家交流情感、互道家常的場合。大家常常會拿自己家種的菜來分享、交換。在短短兩、三個小時的用餐時間,阿嬤們也形成某種互助關係,比如有兩個相差十二歲的阿嬤,來參加活動後才開始熟稔,因為家庭背景很像,就像一對惺惺相惜的姐妹,年輕阿嬤就會協助年長阿嬤上廁所、洗碗、打包飯菜等
    即使同住社區幾十年,大家不見得熟識或去過彼此的住家。有一次聚會時,有位阿嬤聊起從沒去過同住楓林社區的親家母家,徐淑珍馬上就想到一個點子,帶大家一日遊覽~遊楓林社區,於是一群平均年齡七十多歲的「老孩子」,就像玩扮家家酒一樣,到彼此家裡拜訪串門子、吃點心、挖寶,每個人都樂得闔不攏嘴。
每周的文康活動除了繪畫、手工藝外,也會安排一些動態活動,像KTV
就是阿嬤們一展歌喉的好機會。(/楓林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我要的其實很簡單

  徐淑珍和阿嬤們就像一家人,也常常會討論家務或兒孫的事。她強調,老了就一定需要協助嗎?只要能動、願意動,一定要讓他們動,老人家其實最需要的是自尊,覺得自己是有用的,有人聽他們說話。也因此,幾年來從不間斷,每周一、五的聚會已經是社區多數老人引頸期盼的日子。徐淑珍笑道,每次她都會載兩位阿嬤參加據點活動,雖然活動時間是九點,但才早上六點,她一開門就會看到阿嬤們等在家門口。老人家的期待促使社區的腳步一直往前,社區也因為有這些可愛的老小孩變得豐富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