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我們都是老頑童—楓林社區銀髮族樂活新天地


    【記者唐淑惠楓林報導】每周一上午,埔霧公路旁的楓林社區活動中心時而傳來老人家的笑聲,原來是社區關懷據點每周的文康活動。雖然是典型的高齡化社區,卻因為這裡阿公阿嬤時常掛在嘴邊的笑容,總能讓人感受到一份窩心的泰然與活力。

鋤頭到畫筆,阿公阿媽也出書!
張乃阿絨妹()時常帶著自己的孫女參加據點活動,孫女也從中學習人際互動
和基礎的行政文書,更是社區重要的志工。(/楓林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楓林社區開辦社區關懷據點十多年,年近六十歲的社區總幹事徐淑珍是重要推手,她回憶草創初期,笑稱自己很像彩衣娛親的老萊子,每星期都要想新花樣,包水餃、做月餅、比手語歌……吸引老人家來參加。後來她接觸到了油畫,覺得十分有趣,其他老人家應該也會喜歡,就邀請繪畫老師來教大家畫畫。剛開始老人家說畫筆比鋤頭重,拿不起來,只有兩個人願意學,到了第二年、第三年,愈來愈多阿嬤來參加。其中有一位75歲的阿嬤畫出樂趣,把自己門前的牆壁當作畫布,將自己養的狗、種的櫻花都畫上去了,偶爾還會發揮創意,畫縣長騎腳踏車大家笑著鼓吹她,一定要邀請縣長騎腳踏車來參觀。
    原本只是社區每周一次活動,透過長久的經營,畫畫成為許多老人家生活多了一項興趣和重心,內容也從蝴蝶、鳥類等自然景物,擴大到人物的臨摹。去年楓林社區更透過南投縣文化局的社區營造計畫,讓阿公阿媽們畫一幅自畫像,加入生命經驗的口述,編成一本別具意義的社區繪本。

一群老孩子的遊戲時間
    目前楓林社區仍維持每周五共餐,每周一文康活動。曾經有媒體記者問老人家「我們每星期再多吃幾天午餐好不好?」老人家馬上搖搖頭,「不呢不呢!家裡面自己都有煮,還有事情要做,一星期一次就夠了!」很多社區辦理共食,出發點往往是怕有些老人家無法自理,吃不營養吃不新鮮。然而,楓林社區雖然老年人口比例很高,但九十幾歲的阿嬤仍可以自己上街,即使是「獨居老人」,也多是早出晚歸,有空就會去整理菜園,每天維持勞動的習慣,都有自理的能力。
    因此,每周一次的共餐,其實主要是老人家交流情感、互道家常的場合。大家常常會拿自己家種的菜來分享、交換。在短短兩、三個小時的用餐時間,阿嬤們也形成某種互助關係,比如有兩個相差十二歲的阿嬤,來參加活動後才開始熟稔,因為家庭背景很像,就像一對惺惺相惜的姐妹,年輕阿嬤就會協助年長阿嬤上廁所、洗碗、打包飯菜等
    即使同住社區幾十年,大家不見得熟識或去過彼此的住家。有一次聚會時,有位阿嬤聊起從沒去過同住楓林社區的親家母家,徐淑珍馬上就想到一個點子,帶大家一日遊覽~遊楓林社區,於是一群平均年齡七十多歲的「老孩子」,就像玩扮家家酒一樣,到彼此家裡拜訪串門子、吃點心、挖寶,每個人都樂得闔不攏嘴。
每周的文康活動除了繪畫、手工藝外,也會安排一些動態活動,像KTV
就是阿嬤們一展歌喉的好機會。(/楓林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我要的其實很簡單

  徐淑珍和阿嬤們就像一家人,也常常會討論家務或兒孫的事。她強調,老了就一定需要協助嗎?只要能動、願意動,一定要讓他們動,老人家其實最需要的是自尊,覺得自己是有用的,有人聽他們說話。也因此,幾年來從不間斷,每周一、五的聚會已經是社區多數老人引頸期盼的日子。徐淑珍笑道,每次她都會載兩位阿嬤參加據點活動,雖然活動時間是九點,但才早上六點,她一開門就會看到阿嬤們等在家門口。老人家的期待促使社區的腳步一直往前,社區也因為有這些可愛的老小孩變得豐富而多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